首页 > 资讯 > 科技 > 正文
2024-05-01 10:26

系列短片声音制作专访:《回来》声音幕后花絮

今天开始的这一系列内容是23年电影声音研究中心组织参与“一部电影创作营”短片声音制作项目的幕后采访。 声音制作人、导演、声音创作者将谈论短片的声音制作。 上期我们还对李哲老师进行了专访,谈谈他对短片声音制作的一些想法,敬请期待。

四部短片参与了本次采访(部分短片未参加),分别是《回来吧》、《夜巷》、《他和她》、《王树桥》。 该项目一直持续到2024年1月,最终参加了在著名的尤伦斯艺术中心举行的798活动。 李哲和王然两位老师负责音响监督。 电影声音研究中心的学生参与了主要创作。 主要是2023年暑期音响制作全流程课程()的学员,加上23期其他课程和22期全流程培训班的学员。对于早期学员,每件作品都是在学员的帮助和指导下独立完成的。老师。

第一期是电影《归来》主创专访,由张林翰编剧并执导,音效制作人李哲,王顺熙、张辰谦、赵正瑞阳联合制作音效制作。

音响导演李哲总结了这部电影:

短片《回来》是我这次看过的“一部电影”短片中最完整的一部。 我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剧本。 它温暖而充满活力。 在这么短的拍摄时间里(好像2天左右),能有这样的呈现已经非常不错了,也很适合凸显声音的沉浸感。 但学生条件有限,所以我要求这部片子拍成5.1环绕声格式。

我们听到的声音很差。 当时没有专业音响人进行录音,所以声音基本上是“盲目”录制的。 陈潜在声音剪辑阶段花了很多时间在降噪上。 我们当时也做了两次准备,最后建议使用同期,因为演员很难重新录制,所以最好用手机重新录制,不如专业噪音减少。 然而,即使使用RX仍然很困难。 我和王然也帮忙做了最难的句子,但有些地方还是不好。 它是在制作过程中才出现的。 用过一次之后,至少还能用。 降噪是我们全流程课程的重点。 除了创作上的收获,我想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实践机会。

我对创作的大方向和声音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主要工作由张晨前、王顺喜完成。 瑞阳和顺熙去补充5.1环境音的录制。 张晨谦负责声音剪辑,王顺熙负责音效和拟音。 预混合,最后需要半天时间混合。 事实上,我们在课堂上已经涵盖了所有流程,但如果没有如此完整的后期制作经验,很难掌握它们。 在整个后期制作过程中,我全程跟进、听取要点,然后提出修改建议。 导演也会提出一些创意,然后他们会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修改并尽力做到最好。 听说前几天新版本改了画面。

对于短片,我想说的是,没有条件。 必须要做同步录音,同时录音不能只录台词。 你必须有后期制作的思维来记录和收集现场的所有材料。 这部电影如果能同步录制好一点就更好了,后期就不用花那么多人力物力去弥补了。 这对所有短片作者来说都是一个合理的建议。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您自己以及您在短片声音制作中的主要职责。

在电影声音研究中心的Atmos工作室进行混音

张林翰:我是这个短片的编剧和导演。 故事讲述了在“算命”的神秘外衣下,一场创伤与救赎之间的人生拉锯战。

王顺喜:我主要做了一些声音剪辑,所有拟音和音效的录制工作,以及预混工作。

张晨谦:我的职责是基本的声音后期制作。 工作中,我主要处理同步声音,完成基本的声音后期制作工作(如环境声音剪辑、对话剪辑工作)。

同时由于声音质量的原因,我仍然无法通过降噪来处理很多声音。 随后,李哲老师和王顺喜学长完成了最后的打磨和整理。

第一次观看这部电影后有何感受?

张晨茜:我认为这个短片的情感非常细腻,表达也非常微妙。 “信仰”给人希望,哪怕是虚幻的。 最后,声音在很多地方都可以帮助叙事,帮助为故事埋下很多伏笔。

王顺熙:《回来》是一个特别美的短片​​,从画面到导演想要表达的情感。 它有着中国人含蓄而细腻的情感,带着温暖,又带着一点悲伤。

请您介绍一下这个短片的声音制作流程,大概情况是怎样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

王顺熙:我是在张晨谦完成了部分声音剪辑后才介入的,我先花了一些时间整理项目。 对话主要使用了当时刚刚发布的新Pro。 基本上是为了保证掉线后不会有环境和动作效果,所以我们重新录制了一些。

由于短片的成本有限,我只能自己做拟音。 我使用这个软件并在键盘上输入步骤。 这个软件是李老师推荐给我的。 对于小成本的短片来说还是不错的,足够用了。 它解决了另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上个月导演重新剪辑了一遍,我又用了一遍。 这是非常高效和快速的。 知道哪些工具可以实现什么对于当今的声音后处理来说非常重要,但如果我们必须自己弄清楚,我们不知道需要多长时间。 有李老师和王老师在后面支持我们,有什么问题就可以问。

如何根据短片的主题和情绪选择合适的声音和音乐?

王顺熙:这部电影决定不使用音乐。 虽然情感在这部电影中非常重要,但依靠音乐来推动却很容易流于表面。 我们以雨声和火声(声音的流动)作为台词,跟随故事的情感。 从《回来》的制作一开始,李老师就说这部电影的声音应该是非常优美动听的。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类美好的情感。 事实上,这在一定程度上是超现实的。 我们使用了生成雨声效果(例如雨),并且还生成了自然声音(例如火)。 它们是有针对性的并且变化是可控的。 ,同时避免了音效素材库的重复感。 我们在《回来》的音效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录音和使用软件上也不遗余力。 大多数都是以优美动感的方式完成的,通过声音的流动来表达情感,这非常适合电影。

全景制作软件app_全景制作软件有哪些_全景制作软件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创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张林翰: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创作,时间紧、人员少、成本低。 从剧本定稿到拍摄完成只用了7天的时间,因为我前期没有考虑要达到什么样的音效。 并且根据场景做了充分的准备,导致同期发生了很大的灾难,也给后期的操作造成了很多困难和限制。

您认为声音制作在短片创作中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顺喜:这个短片是关于情感的。 正如李老师所说,它使用了流动的音效,包括书法的笔画、水声、雨声、火声、屏外厨房的声音,甚至还有鸟儿飞出笼子的声音。 这是这部电影中特别重要的声音元素。 我们试图用流动的声音来表达超越镜头语言的内心情感。 我们一开始就给书法做了几笔拟音,还有雨声、鸟鸣声、火声等。李老师要求很高,要重复测试很多遍。

张林翰:声音是这个短片氛围营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拍摄地桐乡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 夏天的蝉鸣,小桥的流水,雨滴打在屋瓦上,运河里的船只咆哮,都参与其中。 从空间叙事上来说,这部短片中的声音几乎是电影声音研究中心所有人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

印象最深的是短片中有一个场景,男主在客厅摸索,女主在厨房忙碌。 与此同时,两人也聊了起来。 这场戏只有男主,女主一直是配音。 拍摄过程中,由于实用性的原因,演员们没有时间现场重新录制对话。 女主角的部分是男主角回家后用手机录制的。 填完之后,完全没有空间感。 听起来像是女主角在对着镜头说话,与角色不符。 空间关系。 当我交付声音项目时,我表示希望能够对对话进行处理,让女主角的声音听起来像是从厨房里传来的。 听完处理后,声音特别令人惊讶。 对话不仅有方向感,而且也填补了银幕外的空间。 女主角在厨房里走动、洗菜、切菜等一系列动作的声音,瞬间让场景变得生动起来。

当我在798放映时与李哲老师谈论这件事时,他拿出手机上的备忘录给我看。 它包含了所有这些一一写好的修订笔记。

您认为声音制作技术对短片创新有多大帮助? 有哪些想法或尝试?

王顺喜:同期的质量问题不小,几乎到了难以修复的地步。 李老师一直在努力保留同时期的台词。 其实演员们的表演状态还是不错的。 幸运的是,新技术已经出现。 我用的是当时刚刚推出的AI驱动修复软件。 该值必须调得很高才能清楚地听到线条。 这对声音的整体质感影响较大,所以声音一定要从同期开始重视,这样才能省事、省力、省钱,事半功倍。

在短片中,尤其是情感比较细腻、含蓄的短片中,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声音是含蓄的,不像视觉那么直接,很多隐含的情感都在声音里。

在前期和后期制作过程中,声音和导演如何协作和沟通?

张林翰:我在声音和技术方面完全是门外汉。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多次被大家的钻研精神所感动。 因为同期的质量太差了,所以交给陈潜的时候,我还以为有很多地方无法挽救。 想着化腐朽为神奇。

顺熙在微信上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是:片子里用的是什么鸟? 当时我买了市场上最便宜的小白鸟,20到30元。 我不知道那是什么类型的。 我查了一下照片,发现那是一只豚鼠。 然后我听到了鸟叫声的低级版本。 取而代之的是正宗珍珠鸟的叫声。 后来我和顺熙讨论了声音的秘术,他说:秘术就是慢慢地、仔细地做,看谁更细心,谁做得更多。 没什么别的,就是忍。 也非常感谢小赵默默地跑到桐乡帮忙补录环境和音效!

王顺熙:因为后期导演在美国,所以我们都是在中国制作。 由于时差的原因,有时看到的都是消息,所以我们就一步提交,然后导演回来提意见修改,我们又修改。 沟通时间会有点低效。 不过,沟通的内容还是很顺利的。 我觉得我们还是需要多沟通,了解导演想要的声音,帮助导演呈现出来,共同完成一个作品。

张辰谦:在这个声音制作过程中,我首先和导演沟通了我的声音想法。 李老师让我先跟导演沟通一下,可能是因为我们都是女生,视角比较接近。 接下来就是对同步声音进行编辑,比如对话降噪、环境声音编辑、寻找合适的音效等。

这是我们第一次对短片声音创作进行系列采访和讨论。 我们也希望能为国内新兴的短片制作和声音制作提供一些参考。 请大家持续关注我们的系列内容。

关于

“电影声音研究中心”

电影声音研究中心由叮咚音响与同期录音网联合打造,以电影声音的探索为首要方向,依托叮咚音响北京旗舰店2000多平米(展示上千张世界级音响)音频软硬件产品,拥有数百万多媒体教室、专业对话和音乐录音室、杜比认证的Atmos混音室等)。 基于全国领先的声音制作内容输出矩阵,通过声音制作、声音教学、活动、声音研究、声音相关软硬件产品推广,引领中国内容声音制作领域。

关于

“电影”

“一部电影·一部电影”是由王宏伟、杨超、郝蕾等资深电影人发起的创意社区。 它以电影教育为基础,以创意培育为核心,辐射泛文化场景,搭建多元文化碰撞的互动平台。 一影有创作营、种子计划、开放日、光源计划四大核心版块,探索新一代华语电影人在新一代环境下的创意培育。